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一席谈

[复制链接]

62

主题

81

帖子

38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20:3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新朋友可点击“百年西大”关注
(2)老朋友可分享或推介此公众号。

【编者按】
穆涛为西北大学作家班毕业生,现为《美文》杂志总编辑。此文为编者从微信获取,感谢作者。文章有删减,敬请原谅。

       诸位都是读书多的人,是博士研究生。我念的书少,念书少的人见念书多的人,是小个子见高个子,心里怯着呢。但话还得说,为了不太露丑,我围绕着一本书说,这本书是李浩先生的《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我说说读这本书的看法,也谈谈由这本书而产生的一些想法。

     一、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是坐船。船有两种,一种是游船,一种是渡船。消遣书、休闲书是游船。坐游船的目的是休闲,是娱乐。坐渡船就很实际了,要有一个清晰的彼岸。如果你的目的地比较近,只是从河这边到河那边,这个船可以简陋一点,弄个竹筏都行。但如果你想跨过太平洋,或者远赴南极,这个船就复杂了,船体的结构要全面,船身质量要过硬,要抗得过台风,航海经验,包括导航技术更要扎实,要确保避过暗礁一类的危险。
读书也是吃饭。吃饭有两个目的,一是长身体,二是能干活。日常生活里的一些粗话指的是头一点,如混吃等死,酒囊饭袋,吃货,饭桶,光吃不练。吃饭的主要目的是能干活。廉颇当年展示自己还能干一番事业的方式,就是多吃,在赵王派来的使者面前一吃吃了十斤肉,一斗米,然后提刀上马,但那个使者是被廉颇的对头贿赂过的,回禀赵王说,老将能吃,但一饭三遗矢。廉颇将军奉献余热的心思就这么被终结了。
读书还要注意消化,不加选择的吃了一大堆,弄个消化不良会拉肚子,还不如不读。
读书是充实自己,要能吃能干,读到肚子里的书要发挥作用。寺庙藏经阁里的虫子吃书多,而且吃的都是经典秘笈,但连身体都长不大,因此叫做书虫。郑板桥说过一段很有名气的话,“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并露,故其落笔晶明洞彻,如观火观水也”。
让读的书发挥作用,也有两个指向。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人生,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人这句话就是这层意思。把书读好了,中举人,做进士,得状元,荣耀门楣。但举人进士状元之后,真正的人生才开始,接下来要融入社会,要付诸实践,古人还有另外一个词,叫书生报国,要为社会,为国家多做有益处有功德的事情。


    二、带着问题读书
孔子在上个世纪被集中批判过两回。第一回是世纪初的“打倒孔家店”,第二回是七十年代的“批林批孔”。自从汉代儒学被立为国学以来,只有上个世纪,往孔丘老先生脸上大规模地抹泥抹黑。七十年代的批林批孔最滑稽,是往孔老汉脸上抹屎。把孔子和林彪放在一起批判,是滑中国历史之大稽。林彪这个人很不简单,但他们两位不能放一起。当年批林彪的时候,其中有一条罪状,林彪说读毛主席著作,要带着问题去读。这句话被当成污蔑毛泽东思想。
其实这是一句很中肯的话,全国各行各业的人,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读毛主席的书。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你自己解决不了,去读毛主席的书,用毛泽东思想帮你解决问题。
带着问题读书是会读书的人。一个人脑子里一片空白,或一团浆糊,怎么可能把一本书读好。刚才说到了,读书是坐船,一个人心中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没有清晰的一个彼岸,你去坐哪一条船?只能把渡船当游船坐了。
读书不能什么都读,也不一定越多越好,就像吃饭,吃饱了就行。也不要什么都吃,要对胃口,要会选择。郑板桥还说过一个准对联,很形象,“《五经》、《廿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苏轼说过,要写出一流的文章,要背熟三本书,《孟子》、《庄子》、《史记》。金圣叹的书单是六本,《庄子》、《史记》、《离骚》、《西厢记》、《水浒传》、《杜甫律诗》。他们二老都是以写好文章为前提说的。我们看一下《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里涉及的书目:《史记》、《汉书》、《宋书》、《魏书》、《隋书》,两《唐书》、《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吴郡志》、《吴地记》、《嘉泰会稽志》、《唐两京城坊考》、《河南志》、《关中胜迹图志》、《唐方镇年表》、《元白诗笺证稿》、《国史大纲》等等。涉及的书还有不少,我不再念了。
这些书突显着两个亮点:
一、这些书都是服务于《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这本书的,是为了写好这一本书去读的,下的功夫很细,很具体,很深入。而且每一本书指向都很清晰,繁而不乱。有一个常用的词叫繁荣,是形容社会状态的。这个词的意思要研究,乱糟糟没有秩序感,不叫繁荣。农民种棉花、玉米,出苗后要间苗的,要拔掉其中的一些,要保持苗与苗之间的株距和行距,要确保每一棵都能充分生长。苗在接下来的生长过程中,如果“长疯了”,还要控制长的势头,不能一味的长“身体”。种庄稼的目的是打粮食,一棵棵苗都长成傻大个子,营养都给了身体,看着好看,但影响粮食产量。这也是光吃不练的一种。我们如今流行说社会繁荣,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真的做到繁荣了吗?其中的秩序感清晰吗?现在时兴一句话叫“调整经济结构”,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
二、这些书基本上都是“原材料”,所谓的“理论”书很少很少,好像只涉及了两三本古典文论著作,我记得不太清了。好酒都是用原材料,用粮食酿出来的,勾兑的酒不好喝。
三、李浩怎么读《隋书》
《隋书》很重要。《隋书》是中国古人调整“著史方法”之后的一本重要的书,也是李世民“亲自抓”的一本书。在此之前,史书是由史官写,由一个人写。《隋书》是集体创作,由“史馆”组成写作班子,分工负责而成的。由“史官”转而史馆的利与弊,李世民为什么这么干?我接下来还会专门谈。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有一个专门章节,是探讨《隋书》的。他读书的方法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点是不卖弄。我念一下这一章开头的半句话,“《隋书》是唐初史家所修撰,而又由朝廷重臣监领。”
这半句话里,藏着很多东西,也迴避了不少东西。
《隋书》是集体创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民生民风民俗、文学音乐书画都要具体呈现。主持和参与修撰的都是大腕和达人,主要人物有魏征、孔颖达、许敬宗、褚遂良、令狐德棻、长孙无忌等。照今天一些学人写文章的方法,谈《隋书》,要先说说这几个人,这些人都是重要“谈资”呀。但李浩先生不著一字,洗尽铅华不著妆。李浩先生为什么不著一字?我们可以想象,可以评估,也可以推测,但不要乱推测呀。
我个人是这么推测的。唐之前的史书,有两个目的,首先是制约帝王的言行,再是传诸后世。史官记写国家大事或帝王的言行,帝王本人是不能看的,这是严格规定,是天条。关于《隋书》有一句总评,叫“书成进御,文笔严净”,这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变成了当朝皇帝。一本书的读者对象朝向哪里,是决定这本书的走向的。“以史鉴今”,也是唐朝人提出来的,但怎么鉴?鉴什么?其中机关重重,门道甚深。李浩先生那半句话,只是告诉我们,那个房子里有很多门,你们自己瞧着进吧,门我就不多说了,因为我这本书也不是写门的。
第二点应该学习的,是对材料的选择,或者叫取舍功夫。
大厨师和一般厨师,使用的材料都是差不多的,鱼呀肉呀菜的,区别在于对材料的认知和选择。刀工和火候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但怎么认知怎么选择需要一点天赋。
(来源:wifi文学,此处有删减。感谢原作者及“wifi文学”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