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山境内的迁徙线路为:
麻迪尔曲波(贡嘎山)―――尼日尔觉(泸定)―――阿七比尔(冕宁境内)―――勒洛俄卓(西昌)―――木特董勒(大兴)―――普诗甘同(玄生坝)―――沙拉地坡(烂坝乡)―――斯克拉达(四开)―――久图木沽(好谷乡)―――好谷交脚(昭觉)―――尼木卓黑(竹核)―――金义素罗(黄茅埂)―――日哈洛木(日哈乡)―――特觉拉达(布拖县拖觉区)―――阿尼玛合(金阳县狮子山)―――日史特布(不详)―――日史布卡(金沙江)―――日史破卡(不详)―――伊木合木(不详)―――合古夜洛(云南永善境内)―――滋兹南见(云南昭通境内)―――滋兹普乌(洱海一带)。
彝族人迁徙至日史布卡(金沙江南岸)后,书中记载说,迁徙队伍中的部落酋王―――“普合”在此生下了三个儿子,经过路程的短期休整后,最后到达滋兹普乌。在滋兹普乌这个地方,书上还有这样的描绘:
屋上方有山有坡是处好放牧之地
屋下方有田有地可种稻
山坳中有坝有树可住人
有大坝子可供赛马
有沼泽可供放猪群
村里有路可供年轻人游玩
庭院内可供好女摆家常……
据有关学者实地考证,目前云南洱海一带与上述书记中所叙述的竟一致。可见,彝族在几千年游牧迁徙史中,只有一支是从西北迁入云南的,而凉山彝族可能是在这次迁徙途中留下的一部分。
人类各民族的分布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彝民族的分布也是这样,东来西往,南回北归,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以云南楚雄为中心,向西南地区迁徙扩散。这次扩张后,云贵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广袤土地得到开垦,彝民族在成都平原上建立了中国乃至亚洲版图上第一个政权——古蜀国,随后又建立了古巴国,在西昌建立了邛都国,在昆明建立了滇国、在贵州建立了夜郎国,在大理建立了南诏国等。杜宇成为继三皇、五帝后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七国称王,杜宇(笃慕)称帝)。彝民族在这一时期,统一了语言文字,创造了太阳历等光辉灿烂的文化。
第二次是以云南昭通为中心,再次向西南地区迁徙扩散。《华阳国志》云:“杜宇(笃慕)者,从天坠(天降杜宇为民造福,“后有杜宇者教民务农……”等语可以佐证),止朱提(死于朱提)”。彝族毕摩经书记载,杜宇(笃慕)称帝后,成都平原遭受洪水灾难,其实是开明夺取了杜宇的帝位,承接了古蜀国伟业,杜宇(笃慕)在这场争斗中失利后,被迫率众迁徙到昭通。杜宇率领所辖的部分彝族部属,沿金沙江而上,途经今屏山、美姑、昭觉毕尔、西昌、会理过江经巧家、鲁甸到达昭通定居。杜宇(笃慕)离开成都平原后,思念其妻,抑郁而亡,因此才有了“杜宇化鹃”、“杜鹃啼血”的传说。
杜宇(笃慕)生六子,也就是“武、乍、糯、恒、布、默”六弟兄——彝之六祖,分别迁往云、贵、川各地,这就是彝族历史上有名的“六祖分支”。武、乍主要分布在滇池周围(云南称“滇”由此而来);布、默主要分布在贵州贵阳、赫章、毕节、大方等地;“糯、恒”(曲涅、古候)两支由三个渡口渡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至今明确记载已有九十多代,3000年左右的历史,这六弟兄的后裔至少已发展到500万人以上(仅四川凉山的两弟兄就发展到了200余万人),根据云、贵、川三省彝区的路南(石林)、红河、弥勒、双柏、武定、禄劝、中甸、宁蒗、罗平、大方、威宁、盘县、赫章、甘洛、普格、喜德、盐边、美姑等十八个县的十八个彝族家支的《指路经》来看,这十八个点虽地处各异,指路出发点不同,但每条路径最后都指向同一个地方——兹兹朴窝(今昭通市政府所在地)。
“兹兹朴窝”是中国彝族社会知名度最高的地名概念,关于兹兹朴窝地名归属及其含义,民国《昭通志稿·沿革》载:“雍正八年八月……,遂废天梯土城,另建今城于二木那(亦名朴窝),易乌蒙为昭通,设恩安县,治附郭”。又载:“朴窝山在城东三十里,夷(彝)谓平为‘朴窝’以此山四面皆平坦也”。此外,还有建“朴窝镇”的记载。这充分证明了“兹兹朴窝”就是今天的昭通市政府所在地。关于兹兹朴窝的含义,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兹住朴窝 ”(君主住地),有人认为是“木子普伍”(骑马进入)。我认为是“美丽的朴窝”。因为众多彝族家支指路经不可能都犯同样的错误,没有哪家的写过“兹住朴窝 ”。至于“骑马进入”与“朴窝”(平坝)含义相去甚远。从“兹兹曲尼”为“美丽的鸟儿”来看,“美丽的朴窝”(今言美丽的昭通)可能才是其真正含义,再从彝族生者、亡者都向往的地方来说,也是可信的。
一个民族产生,必然有与之并行的文化形态。勤劳智慧的彝族先民,创造了值得子孙后代为之骄傲的光辉灿烂的彝族文化,它不仅成为彝民族自身的灵魂与精神支柱,而且对中华文明乃至亚洲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至今,彝族文化经历了“焚书坑儒”、“蜀侵南中”、“改土归流”、“破旧立新”四次重大“灾难”,遭到严重摧残,即便如此,今存的彝族文化仍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奇葩。
(一)独立完整的语言文字
彝民族语言文字产生的时间很早,而且语言文字系统独立完整。彝民族统一文字的时间应该在古蜀国建立前后,至少在“六祖分支”(距今2700——3000年)之前。
如今滇川黔桂分布的所有彝民族,虽然方言各异,但文字却是完全统一的,各方言区的毕摩经书都能互通。如果“六祖分支”之前没有统一文字,四分五裂之后就不可能统一到今天这种程度。而且,只有“六祖分支”之前,作为一个绝对独立而强大的民族,彝民族才有统一文字的社会环境。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之后,彝族文化由此前的强势文化逐渐走向衰落,彝民族及其文化历朝历代都受到打压,也就更没有统一文字的机会了。
彝族六大方言区统计出古彝文字共有84800个单字(另言86765单字),云、贵、川收集整理了40000左右的单字,这些数据说明彝族语言文字早已成为独立完善的体系,成千上万彝族《毕摩经书》也是非常有力有证据。
据四川凉山彝族文献和族谱记载,部分彝族家谱已有270多代的记载,以每代30年计算,就是8000多年的历史。彝族能够在距今6000年左右建立古蜀国,说明当时彝民族有高度发达的文化。彝族《毕兹特依》记载,彝族毕摩作毕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彝族文字统一的时间应该和此年限基本相当。
来源:彝族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