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双娃西北行之人文篇——甘肃

[复制链接]

75

主题

102

帖子

48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08:1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将我们带到了敦煌的阳关故地,Tina Luna在学校学过这首诗,但不了解诗中的深意,于是在路上我给她们一一作了解释。        本诗虽写的是阳关,但并非写于阳关,我问Tina Luna,是否知道这首诗写于哪里?她们并不清楚。我解释说,渭城,指得是秦故都咸阳,离长安即今天的西安不远。还记得成语“泾渭分明”和西游记中的“泾河龙王”吗?就是这个泾河和渭水,咸阳的得名是因为“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渭水在城的南方,嵕山在城的北方,即城位于渭水之北,嵕山之南。我画了一条像正弦曲线一样的示意图给她们,太阳照在山的南面谓之阳,水的北面谓之阳,而咸阳同时位于山南和水北,都在“阳”面,因此谓之咸阳,“咸”就是“都”的意思,因为咸阳又是渭水之滨的城市,所以到汉代咸阳又称“渭城”。在唐代时,京城是长安,离京去往西域就任的官员,送别通常是在渭城的十里长亭,就像现在人们离开西安去咸阳机场送行一样——所以这首诗写于渭城即今天的咸阳。        我们上次到西安的时候,我们发现西安有时候会有沙尘,因此我们在西安街道看到很多汽车上面都有薄薄一层的沙尘——这种沙尘的情况应该在古代就有。长安西去的大道上,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一座城市对一个人或一支队伍的最高礼遇是什么?——净水泼街,黄土垫道。        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清晨,咸阳的朝雨下得恰到好处,雨霁云开,天气晴朗,道路上不再尘土飞扬,显得格外干净清爽,仿佛天遂人愿,特意为远行的旅人准备了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羁旅者的客舍的屋檐也被朝雨洗刷得青翠洁净,象征离别挽留之意的杨柳也格外的清新翠绿,与这青青的客舍相得益彰。我劝元二你啊再干了这一杯临别之酒吧,到达敦煌西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相知的故人了。        Tina Luna沉浸在诗中的场景之中悠然神往。        我继续问她们,你们知道王维诗中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个安西指的是哪里吗?她们说不知道。我解释说,这个安西指得是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历史上迁移过好几个城市,王维时期的安西都护府在“龟兹”,也就是你们在火车上错读成“归资”的“秋慈”,这两个字单独读“归”和“资”没有错,但连在一起作地名时,就读“秋慈”,这个地方就是爸爸曾经去过的新疆库车,等你们再长大一些,爸爸可以带你们去。        至此诗词赏析完毕,我们也只是到此一游而已,因为现在的阳关只剩下图中的那个烽燧是真的,其他全是后来景区自己建的,没有参观的必要。我们吊古凭怀一番之后便赶往据此不远的敦煌下榻。Day 5:敦煌莫高窟-玉门关-敦煌        我在来之前提前一个月就预约了敦煌莫高窟今天9:30的门票,因此我们起了个大早,到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取票——这里提醒下各位要去莫高窟的朋友,一定记得提前在网上预订,否则现场购买的话,只能走应急通道,并且只能参观4个窟,会有很多遗憾。        我在本次出行之前,就看过央视的系列纪录片《丝绸之路》、《敦煌》、《玄奘之路》以及日本NHK的纪录片《敦煌莫高窟》,所以对莫高窟之行是信心满满、胸有成竹的。        我们取了票之后先到敦煌数字展馆欣赏了数字影片,了解了敦煌莫高窟开凿的历史。敦煌莫高窟始建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僧人乐尊云游至鸣沙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因此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历代僧人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深处的佛窟,后因“漠”与“莫”通用,而佛家有言,修建佛窟功德无量,为“莫高之修为”,也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功德更高的修为,遂改称“莫高窟”。        莫高窟的兴起与衰落是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衰而进行的,当时的西域还不像今天一样信奉伊斯兰教,当时的西域佛教大为盛行——这在三国时朱士行去于阗国取经,东晋法显西天取经,唐朝玄奘西天取经,唐朝释悟空入罽宾的见闻中可见一斑。这些在后世对伊斯兰教推崇备至的国家和地区,当时大多都信奉佛教。        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来又派卫青霍去病逐匈奴于漠北,“列四郡,据两关”——即设置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并在敦煌边疆之处设置阳关与玉门关,互为掎角之势。        随后,从中亚往来长安的丝绸之路兴起,而佛教也随着丝绸之路由西域逐渐传入中国,在东汉明帝时,佛教正式进入中国,由于汉代西来的高僧最早是居住在负责引导仪节的鸿胪寺,后来便把僧人讲经修禅的居所统称为“寺”。        那么问题是,为什么往来丝绸之路的商贾们会信奉佛教,并且在敦煌大力开凿佛窟呢?因为往来丝绸之路的路途遥远,又实在凶险,需要翻越葱岭(即帕米尔高原)这样的高山,又要经广袤的戈壁,又要经过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要躲过匈奴以及强盗土匪的袭击,一路上的严寒、沙暴、龙卷风、酷热,商旅能活着到敦煌实属不易,还要从长安安全的带回货物,实在是需要精神上的寄托,乞求佛祖的保佑,让自己能安全抵达故乡。        而敦煌的人民受此影响,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底层人民,都希望通过修建佛窟这一无量功德为自己修一个来世的福报,所以在元朝伊斯兰教东进之前,这里修建佛窟的行为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有趣的是,趁着唐朝安史之乱,大唐无力北顾之机,当时在青藏高原崛起的吐蕃王朝悍然把敦煌据为己有,而这恰恰让敦煌莫高窟避免了后来唐武宗灭佛带来的影响,否则,以唐武宗的力量,莫高窟将毁于一旦,我们现在也将无法看到莫高窟的庄严宝相了。        因为在出发之前,Tina Luna看过几集央视纪录片《敦煌》,知道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骗买了王圆箓道士的很多经卷与写本,而美国人华尔纳则用胶布粘走了多幅敦煌的壁画……Tina Luna一到这里,就有些不开心,愤愤不平为什么这些外国人这么坏?为什么要偷走莫高窟的东西?         因为历史已经成为历史,我们无法改变,事已至此,我实在无法说服Tina Luna,我只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尽量正面的引导她们: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样,吐蕃当时抢走了大唐的敦煌,对于大唐王朝来说,这不是好事,但因为吐蕃信奉佛教,所以莫高窟得以继承和发扬;如果当时留在了唐王朝的版图上,那么唐武宗灭佛的时候,莫高窟就会被摧毁,那么我们现在就无法看到莫高窟了。回到我们提到的斯坦因和伯希和,从骗买的结果来看,斯坦因和伯希和确实不厚道,但是清王朝的官员们难道就没有责任么?王道士自从发现藏经洞后,几次三番向当地的地方官甚至京城的慈禧太后写书信,请求将这些经卷进行保护起来,结果总是杳无音信。地方官甚至觉得经卷中的书法还不如自己写得好,没有价值。斯坦因和伯希和骗买上万卷的经卷写本之后,他们是如何过边境的?那也是清王朝的失察,如果边境官员稍加盘问,这些文物也不会运出中国。直到伯希和的发现轰动世界之后,中央政府才要求王道士把经卷进行清点,押送到京城——但根本没有拨经费给王道士,而每到一处,都被官员截留一部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都散佚了。        另外,从1907年斯坦因到达敦煌骗买经卷开始不久,中华大地陷入了连年不断的征战之中,直奉战争,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战争才结束,但是随后又有破四旧、文革,很多的文物古迹都在历次的战乱与运动中毁灭殆尽——如果斯坦因与伯希和不买走这些经卷和写本,你们觉得还能剩下多少在这里供我们瞻仰?我觉得结果应该是差不多的,但至少:一,斯坦因和伯希和没有采用强取豪夺甚至杀人越货的手段去抢夺这些经卷与写本;二,王圆箓没有像地方官们那样中饱私囊,他把换来的钱全部用于修缮了莫高窟;三,伯希和会汉语言,是真正懂得这些文物价值的人,文物只有在鉴赏家的手里才能体现他们的价值,如果仍然留在王道士手里,有可能也变成画符疗病的香灰了,他之前就这么干过;四,这些精选的经卷与写本被运出国门以后,都被运用很好的科技保护了起来,至少我们在英国和法国的博物馆中能欣赏到它们。将来中国国力强盛了,未尝不可以让英国和法国将这些文物归还给我们——圆明园当年被掳走的十二生肖兽首就有一部分是在最近无偿归还给我国的。所以我们要从我做起,努力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这样才不会发生像莫高窟一样的悲剧。        两个小家伙似懂非懂的点点头,看样子能好好参观了。        莫高窟里因为不能拍照,因此我在写本游记的时候,上网找了我们参观过的洞窟的部分壁画图。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是《观无量寿经变图》《维摩诘经变图》《张骞出使西域图》《释迦牟尼佛涅槃窟》《鹿王本生图》,另外还有《舍身饲虎图》没有找到图片。
       231窟的南壁有《观无量寿经变》的乐舞图,图中美丽的舞者,举起琵琶反背在身后,屈身向右,提右腿,和着激动人心的乐曲,跳着欢快的舞蹈。她手中琵琶在背后拨弹,连弹带舞,有极高的难度。值得一提的是,要能做到这一点,她的手臂长度需要异于常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双臂过膝——佛与菩萨的形象通常都是两耳垂肩的,加上这个双臂过膝,就是我们古代之谓“圣人像”——两耳垂肩,双臂过膝。这幅画表现的是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欢乐气氛。        盛唐103窟的《维摩诘经变图》以精湛的绘画技巧展现了居家菩萨维摩诘的形象,本图主要以墨线来勾勒人物,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以线造型,以型写神的绘画手法,与同一时期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风格类似,尤其是维摩诘的形象,“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有趣的是,本文开篇提到的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双绝的诗佛王维,字摩诘,因王维参禅悟理,仰慕维摩诘的禅机与为人,将自己的名与字嵌在一起,即维·摩诘。        初唐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是一幅佛教史迹画,他将佛教传播途径的来龙去脉加以演绎展现。张骞拜别汉武帝,武帝骑马相送,身后大臣相随,侍者持旌节侍立左右。更有霍去病破匈奴休屠王,获祭天金人的形象出现在画中,司马迁《史记》载:“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馀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八千馀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丝绸之路由此兴起,佛教逐渐开始传入中国。        158窟的涅槃窟,塑造的是释迦牟尼佛涅槃时的情景,诸位弟子围立在旁,满脸哀容,均是悲戚之色。Tina Luna就问我,“爸爸,佛祖真的死了吗?”我跟他们解释说,对于历史而言,释迦牟尼佛的肉身早已经死去了,这尊释迦牟尼卧佛的雕塑描绘的就是这个场景,但对于佛教而言,肉体如同衣服,佛祖蜕去了羁绊他的肉身,灵魂成了佛,是永恒不灭的。我跟她们讲了我们看到几个佛窟所表现的过去佛,现世佛和未来佛,过去佛指的是燃灯古佛,他是释迦牟尼前世的授业恩师,有无上智慧;而现世佛指得是如来佛即释迦牟尼;根据佛经记载再过五十四亿七千万年,未来佛会继位,未来佛即现在的弥勒佛。        北魏257窟的墙壁上,讲述的是《鹿王本生图》的故事,Tina Luna包括很多的八零后都对此非常熟悉,因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经据此制作了一部美术电影《九色鹿》。应讲解员小姐之邀,我跟游客朋友们讲解了这幅《鹿王本生图》,释迦牟尼得道前是尼泊尔净饭王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他跟人讲述了他的前世是一头九色鹿。很久很久以前,在恒河边的森林里,生活着一头美丽的九色鹿,她姿态健美,身手矫捷。有一天,他在恒河边救起了一个失足落水者调达,调达被救起后,说要报答她,九色鹿不需要报答,只要求调达不要透露自己的行踪作为回报,调达满口答应,谢恩而去。在豪华的宫殿里,王后梦见美丽的九色鹿,于是一心想要用九色鹿的皮毛来做褥子。在王后的一再恳求之下,国王悬赏千金,昭告天下寻访九色鹿。在重金的诱惑下,调达决定出卖九色鹿,他向国王报告了九色鹿的活动地点,带大军过来猎杀九色鹿。虽然有好朋友小鸟的报信,但九色鹿救人心切,仍然没来得及避开,当她看到是自己曾经救过的调达带人过来围捕她时,悲愤的眼泪流下了眼角,她告诉了国王真相,斥责调达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国王非常感动,从此下令不许任何人伤害九色鹿。而那个溺水者调达,则因为恩将仇报,满身长疮而死。        《舍身饲虎图》是另外一幅佛祖的本生图,讲的是释迦牟尼另外一世的故事,释迦牟尼的另一个前世是南赡部洲一个小国的三王子,叫摩诃萨青,摩诃萨青天生就有一副慈悲心肠。有一天,国王带着王妃和三位王子一起出宫游玩,国王和王妃玩得有些疲倦,就找地方休息了,而三位王子则不知不觉到了密林之中。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老虎窝,一只母虎饿得皮包骨头,正在给两只小老虎喂奶,虎仔活泼可爱,但母虎因为饥饿,似乎正要想吞食虎仔。小王子摩诃萨青就问两位哥哥说:“哥哥,你们看,这只母虎瘦骨嶙峋,马上就要饿死了,但她仍然还要给孩子喂奶,但迫于饥饿,她肯定会把小虎给吃掉的”哥哥们同意弟弟的看法,说“如果母虎饿死了,小虎没有奶吃也仍然会饿死”。小王子非常难过,趁着哥哥们走出不远之后,他又折返回来,从山崖上跳了下来,摔在母虎面前,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送到了母虎的口中,而小王子摩诃萨青高贵的灵魂则升入了天界。         仔细聆听完讲解员关于莫高窟各个洞窟的介绍,我们来到了莫高窟陈列馆,Tina Luna兴致勃勃地了解了整个莫高窟洞窟的开凿过程,壁画和雕塑的制作步骤、工艺及技法,以及古代各种矿物颜料的选取与运用。       看着这些古朴典雅,美轮美奂的壁画是这样画出来的,我们由衷得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感到自豪。        出了莫高窟,我们回酒店睡了个回笼觉,Tina因为这里天气太干都流鼻血了,我们需要好好休息。         下午五点,我们出发前往距离敦煌市中心90公里开外的玉门关。        一路上的路很烂,但开着很有激情,Tina Luna 特别喜欢这种摇摇晃晃开车的感觉,给她们开了两罐加多宝,Tina的鼻涕都被晃了进去,两人在后排“格格格”的笑个不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 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玉门关,连断壁颓垣都算不上,玉门关的小方盘城只是汉代玉门关的一个瓮城。我跟Tina Luna解释了瓮城的作用,就像我们去过的苏州盘门的瓮城一样,是用来“瓮中捉鳖”围堵敌军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如此苍凉的大漠,配着此情此景,体会着这样的一首边塞诗《凉州词》,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啊?        很遗憾,我要煞下风景,这里的玉门关并非唐诗《凉州词》中描写的玉门关。这里的玉门关是前文提到的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中的玉门关,即汉玉门关。而诗中描写的唐玉门关并不在这里。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玉门关最早的得名是因为汉武帝打通西域之后,西域于阗国即今和田市用于贸易的玉石可以源源不断地经丝绸之路抵达长安,因此在敦煌边塞处置玉门,这是一座以玉为名的要塞。但是我们所熟知的要塞通常都是两山之间夹一关,例如函谷关,潼关等,可这里放眼望去,目力所及的范围根本就没有山,更别提“万仞山”了,无险可守,怎么能叫关呢?原来此地西去方圆数百里均为戈壁和沙漠,玉门关脚下是这一带唯一的绿洲,并拥有这里唯一的水源,因此以水源设关,果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无论是匈奴,土匪抑或是过往的商旅,你从西来,人困马乏,一定必须饮水,没有水源,汉军不需要与你作战,你自然会渴死——这真是再好的防御了。        后来随着汉王朝的覆灭,丝绸之路的几经兴衰废弃,加上这里水源的枯竭,唐代把玉门关重新迁移到了今天的瓜州与玉门的交界处双塔水库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汉玉门关在敦煌的西方而玉门市在敦煌的东方的原因。        可惜的是,因为兴建双塔水库,唐玉门的遗迹至今仍未发现可靠的实据,所以至今只能作为一种猜测。        夕阳西下,天边的火烧云映红了 Tina Luna的脸颊……
Day 6:鸣沙山-月牙泉-瓜州-玉门-嘉峪关-酒泉-张掖          因为之前去了水上雅丹,所以只能把鸣沙山月牙泉安排在了今天。       来了鸣沙山怎能不骑骆驼呢?        一圈下来大约4公里,骆驼走了将近一小时。牵骆驼的小伙子跟我们说,这里风沙季的时候,风沙大得嘴巴都不敢张开。        Tina Luna第一次见到这么大规模的沙山和沙漠,兴奋得不得了,也不管沙子滚烫,就坐在沙地上玩起了沙子。      结束了鸣沙山的行程,继续赶路。        前面讲了阳关与玉门关“两关”,接下来讲讲“四郡”,又称“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        我们学过中学地理都知道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是一个“几”字形长河,而这“四郡”的位置正位于“几”字的左侧,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因此这四郡位于黄河以西,称“河西四郡”。公元前121年,如上文提到的史记所载,霍去病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休屠王,斩首万八千级,得祭天金人。汉武帝将霍去病夺得的匈奴的这一大片土地,分置了四个郡,分别是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故名敦煌;酒泉之名,有一种说法是霍去病击败匈奴立下大功,汉武帝派使者送御酒过来犒赏三军,因酒少人多,霍去病效仿越王勾践投醪劳师的做法,将美酒倒入泉水之中,与众将士共饮,因此称酒泉;张掖则是因为汉武帝认为得此地可“张国臂掖”,以御匈奴,所以称张掖;而武威则是指汉武帝时卫霍逐匈奴于漠北的“武功军威”,因此称武威。        后来酒泉又称肃州,张掖又称甘州,因此合称“甘肃”。武威又称凉州,因此张掖武威合称“甘凉”——武侠小说中提到的很多快意恩仇的故事,就发生在甘凉道上。        而我们走的这条路,因为会经过河西四郡,因此称“河西走廊”。        路过双塔水库,南望祁连山,果然有“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感觉,其实这不是孤证,例如唐代王昌龄《古从军行》中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也提到了有青海长云,有雪山,而这里确实就有山高万仞的祁连山,而且祁连山顶常年都有积雪,而翻过祁连山,正是青海湖。符合唐玉门关的描述。        抵达嘉峪关,这里是明长城西部的起点,为天下雄关,意义重大。带Tina Luna去转了一圈,匆匆上路,因为我们还要趁着日落之前到达张掖丹霞地质公园。这里盗一张网图分享一下嘉峪关的雄姿。         傍晚7:30,我们终于抵达了张掖国家地质公园。        张掖的美景没有给我太多的震撼,因为我在新疆五彩城已经见过了更多颜色的丹霞地貌,倒是这里的游客,实在是太多了。        壮美的丹霞日落。        晚上入住张掖天域国际酒店,办理入住的时候,一下注意到了大厅里的背景墙,顿时有了一见如故的感觉。我问服务人员,我说这副画叫什么名字,他们回答“隋炀帝万国博览图”——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隋炀帝万国博览的发生地就在张掖!我随口说“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前台小伙顿时肃然起敬,问我是不是搞艺术的,我说不是,我说我刚背诵的这首诗应该就是隋炀帝写于张掖沿途。Day 7:张掖-民乐-扁都口-门源-西宁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 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是匈奴失去河西四郡,失去祁连山和焉支山之后发出的哀叹。隋炀帝在焉支山举行万国博览会,六月飞雪冻死了数千人,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个支脉,而我们今天的行程,将是翻越祁连山,前往西宁。        民乐和门源是著名的向日葵、油菜花和万寿菊的产地,这里随处都是风景。        我给Tina Luna讲起了祁连山和焉支山的故事。我们来到祁连山,发现祁连山确实是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水草肥美,牛羊满山的天然草场,难怪匈奴被霍去病击败以后失去了这里要发出这样的哀叹,而霍去病因为英年早逝,汉武帝痛惜爱将,将他埋在自己的茂陵之旁,坟冢修成代表霍去病功勋的祁连山的形状。        此外,Luna在青海湖的高山草原上吟诵的《敕勒歌》其实描写的也正是这里的场景。有人说,敕勒川,阴山下,明明写的位于内蒙古阴山下的草原。其实并非这样,因为古代叫阴山的地方并非只有内蒙古阴山这一处。内蒙古阴山脚下是没有河流的,而祁连山脚下则有疏勒河,祁连山位于疏勒河以南,古代游牧部落也称祁连山为阴山。而疏勒,敕勒与铁勒均是同一游牧民族的不同音译称谓。另外一个重要的证据是,祁连山生产芨芨草,而牛羊满山的情况下,只有这种草在长高的情况下,高度才能盖过牛羊,才会出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情景,内蒙古阴山脚下的草只能没过牛羊的脚踝。电影《牧马人》也提到敕勒川位于祁连山脚下。        而说到焉支山,我们自然会想起“焉支”、“胭脂”和“阏氏”……这些都是同一读音的不同音译。匈奴单于及贵族的妻子称“阏氏”(就读焉支),据说是因为焉支山一带盛产美女,所以匈奴贵族的妻子多出于这里。而胭脂是因为焉支山一带特产一种花叫红蓝花,匈奴用绵羊油牛髓油混合这种红蓝花的原料,制成的化妆品,流传至中原,因此得名胭脂。所以“焉支”、“胭脂”和“阏氏”都是与这里有关的典故。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蜿蜒盘旋的山路,如此的柔美。      金黄的油菜花田,令人沉醉。        终于到达西宁了,整整一周的全程3400公里,我们的旅程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祁连山的美景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沿途的风光给我们全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带Tina Luna来祁连山,来这里饱览美景,收获人文。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的辽阔,她的宽广,她的风景万种,她的变幻莫测,她的五彩斑斓,她的源远流长,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吸引着我。尾声        最后以《菜根谭》的一段小文寄语Tina Luna以及诸位读者: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晴空万里,躺在气候宜人的草地上,仰望天上云卷云舒,也许只有住在祁连山里的人们才容易达到这样低调豁达的境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