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北大学文学院2019届MFA毕业作品展映

[复制链接]

94

主题

117

帖子

54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8 10:2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电影名
2019届MFA毕业作品
地区
西北大学文学院
年份
2019
评分
★★★★★
主演
2019届广播电视(戏剧影视)MFA班级
我们的青春与成果用影像纪录
青涩、生疏
但绝不敷衍、草率
西北大学文学院2019届MFA
毕业作品展映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活在剧场里的人》

《活在剧场里的人》是一部将“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的创作理念与实现方式相结合的纪录片,更是一部观察一位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过程的作品。
本片通过记录克罗地亚籍艺术家伊维萨·西米奇的戏剧教育工作坊,以工作坊过程中的课程排练、演出为框架,结合对伊维萨及其他的妻子、助教、学员的采访,为观众还原一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视戏剧为生命,在剧场里挥洒生命活力的艺术家的形象。
——导演:孟杰
《台北小刘》

《台北小刘》是一部探讨当代教会信仰存在与价值的纪录片。讲述了刘兆田作为台北基督教会恩友中心的一名年轻同工,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基督教的信仰。每日琐碎的志愿救助行为,使得善良的的人性光芒在他身上闪闪发光。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实施更多的救助行为,他与他的同伴每日不辞辛苦,坚守在慷慨奉献的岗位。他的平凡善良之举赋予了他生命的光彩,让生命彰显了价值。虽然他自身也面临着窘迫的经济问题,但是内心的信仰指引着他成为一名虔诚的信徒。
——导演:郭亚男
《归途》
《归途》是一部讲述生命态度的作品。该片通过一个女研究生猝死后的托梦旅程,表现了当代青年人较为普遍的“佛系”生活态度和内心焦虑的社会现状,探讨当前社会中青年人应该有的生活状态,在灵魂的救赎过程中达到与社会、与人际、与自我的和解。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生活的方向,努力拼搏,不辜负一切让你成为你的力量。
——导演:韩昊颖
《古蔺黄家扬琴》
影片讲述了在四川省古蔺县流传着一种传统的民间曲艺“古蔺黄家扬琴”,距今已有近200 年的历史,曾经广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文化渐渐被世人遗忘,濒临失传。黄强义作为古蔺黄家扬琴的第五代传承人,肩负传承的重任。放弃了留在省城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独自坚守在老家古蔺,靠诊所里微薄的收入为生,传承扬琴文化。
影片片名叫做《古蔺黄家扬琴》,其蕴含着三层含义,首先古蔺县城是纪录片中独特的地域环境,其次黄家是如今县城里没落衰败黄氏的家族,而扬琴是当地传统的民间曲艺文化。2009 年古蔺黄家扬琴被确定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今的发展状态不容乐观。影片借鉴“真实电影”的制作方法,在拍摄手法、叙事策略、后期剪辑等方面都加入我作为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目的在于更深入的挖掘真实。
——导演:胡昱瑶
《太平》
纪录片《太平》,以医院太平间、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部门为拍摄对象,通过近八个月的蹲点记录,力图展现这些科室的工作状态和病人、家属的生活细节。影片通过拍摄记录在医院中所展现的生离死别与医护工作者的真实工作状态,去映射出不同身份的人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增强对医护工作者的了解,引发受众对于生命真谛的思考。
——导演:阎语


《不堕傍生》
该片记录了西安小伙王龙经营宠物殡葬机构的日常生活,一方面他要承受来自经营上的压力,另一方面要面对死亡带来的内心上的煎熬。透过该片记录的两段故事,展示了宠物与主人、动物与人类、生存与死亡、人类与社会等问题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王龙作为“灵魂摆渡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该片采用了诗意的手法,在虚构与非虚构叙事手法的结合上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试图呈现主人公王龙的精神世界和对生命的尊重、善意。
影片片名《不堕傍生》意为“下世不再为牲畜”,除了包含至诚的祝福,也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导演:杨皓

《寻亲之路》

影片讲述了在两岸分离 69 年后的 2018 年,山西省河津市樊家庄的一家人远赴台湾寻找亲人的故事。在西北大学上学的赵志倩有幸去台湾世新大学交流学习,受到外婆赵苏仍的嘱托前去寻找失联 30 年的舅爷赵永福(赵苏仍的哥哥)一家人。赵苏仍还保留着 30 年前赵永福的台湾住址,赵永福的全家福以及两岸之间联络的书信,赵志倩以此为依托踏上寻亲之路。台南精忠三村已被拆迁,赵志倩在距离精忠三村最近的警察局庄敬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找到了台湾亲人,大陆的一家人激动万分。2018年 4 月,赵苏仍排除艰难险阻,前往台湾与亲人见面。
影片在选题、拍摄和剪辑中均注重探索纪录片纪实性与故事性的关系,力求恰如其分的保留纪实性、增加故事性、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导演:赵志倩
《风筝》

《风筝》主要讲述了从小跟着爷爷一起长大的小蝶,在爷爷去世以后,小蝶的父母回到家乡的县城,开始跟小蝶一起生活。小蝶的妈妈对小蝶的学习和生活要求严格,给她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以弥补之前的不足。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小蝶想起乐呵营业在一起的日子,和爷爷一起做风筝、放风筝。一天,小蝶在补习班写了一篇给爷爷的信,激起了放风筝给爷爷寄信的念头,小蝶鼓起勇气跟妈妈提出,却被妈妈严厉拒绝,在情急之下,小蝶不得不说谎取得钱买风筝,然后放风筝,可是风筝怎么也飞不起来,小蝶想到了爷爷的话,决定去往楼顶放风筝,结果发生了意外。意外之后,小蝶的灵魂回到家中,小蝶的爸爸妈妈一反常态的答应小蝶的要求,陪小蝶做风筝、放风筝。完成心愿之后,小蝶彻底的离开了人世。妈妈回过神来,寻找大喊小蝶的名字,这时远处的警报声想起。
——导演:姚春花
《他们俩》

纪录片《他们俩》将视线放在了一对平凡夫妻身上,他们俩的结合却并不平凡——父亲,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小伙子;母亲,一个丈夫因车祸离世带着两个年幼孩子的年轻女人。片子主要讲的是他们俩在修理厂的日常工作,反映出他们俩在日常生活中的互相扶持与恩爱,象征着日子总归是平淡的,两个人相濡以沫携手度过平凡才是最好的方式。
——导演:万亚娜
《二胎》
微电影《二胎》讲述了米娅的父母不顾米娅的反对要了二胎米阳,米娅因此事离家工作生活。四年后的一天,米娅妈妈生病住院了,无人照顾米阳,米阳被送到米娅家,米娅只能接受现状。米娅在自己上班时把米阳送去了幼儿园,两个人就这样一起生活着,在相处的过程中,米娅接受了妹妹米阳,也理解了母亲。
影片以“二胎政策”为社会背景,讲述了“二胎问题”给一个普通家庭带来的影响。
——导演:王宁
《胖馆物语》
纪录片作品《胖馆物语》以《胖馆.主》、《胖馆.家》、《胖馆.心》三个章节带领大家走进胖 ida’s 家庭式咖啡馆(以下简称“胖馆”)让大家了解在都市快速发展的当下,还有这样的小小一隅,以其独具魅力的咖啡香气,慢节奏的生活步伐,舒缓而温馨的环境,形成了一个远离浮躁城市的“乌托邦”。而胖馆的主人胖姐,性格爽朗、热情乐观。在胖姐的精心经营下,许多来到胖馆的新客人逐渐变成了老客人。许多老客人又逐渐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胖姐就像这个家里的主人,来到喝上一杯醇香的咖啡,和胖姐聊着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会让人在这个繁忙的都市得到片刻的抽离。胖馆可以说是胖姐人生的侧面和缩影,而胖姐也在这片小小的天地中用努力和劳动,播种着专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希望。
《胖馆物语》采用直接电影的拍摄方式,运用独立纪录片的制作手法,采用真实记录与人物采访相结合。旨在挖掘胖姐与胖馆,与咖啡制作以及朋友家人的深层关系,以及胖姐的个人体验,讲述那些独属于胖姐带有着独特的咖啡香味的故事。
——导演:张静姣
《北风来过》
《北风来过》是一部悬疑微电影,叙事结构采用线性叙事,按照时间顺序发展,但是在此基础上加入闪回,用闪回的方式制造悬念、解释角色动机、完善故事细节。
影片以保险理赔员王琦调查意外死亡保险理赔案件为线索,本要进行理赔,公司的资金流却出现问题,为了拖延理赔王琦谎称案件存在问题。首先调查出事当天与李浩见过面的赵西,从他的话中意外发现李浩并非死于意外,于是他继续深入调查捉到高主任,人赃并获,正当王琦为捉到真凶开心时又发现蹊跷,经过整个事件的梳理才得知一切都是杨慧与丈夫为救病重的女儿精心策划的骗保行为。
——导演:闫华倩


《青密十七》
《青密十七》主要讲述了三个 17 岁的青少年——安馨、温语涵、许伟骐,因为一封被送错的情书,在青春期认知局限的催化之下,生发各自心事秘密以及引发一系列矛盾隔阂的故事。故事发生于较为封闭的校园环境中,但封闭的象牙塔却藏不住种种青春问题,故而人物行动展现出的是对自我身份、家庭身份、校园身份的不自觉定位,通过环境对青少年不自觉影响强调青春独立身份意识觉醒的重要性。创作者利用青春视角的主动介入、非全知视点的情节逻辑讲述,旨在让每个主要人物都能够独立诉说自己所见所感的世界,尊重青春群体平等独立的话语地位,并从中发现当前教育环境中青少年成长所存在的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导演:金丽红
《乐与城》

这是一部纪录西安音乐人查新和他的音乐生活的纪录片,讲述了他与音乐结缘,并且努力将自己热爱的音乐努力坚持下去的故事。
在片中,主人公查新经历的乐器销售、在外演出、音乐创作和专场演出的不同环境,所表现出对于音乐的坚持和执着。从而体现音乐人查新对于梦想的不懈追求和付出的努力,也侧面表现出在西安这片土地上,本土原创音乐人对于城市的情感和对理想不变的坚持。
——导演:殷大惟
《途中人》

纪录片《途中人》时长 40 分钟,全片大致分作 3 个段落,第一部分主要记录主人公于新平的日常工作流程,第二部分主要记录其家庭活动,第三部分讲述了主人公于新平与女儿的沟通模式。本片尊崇民族化叙事风格传统,采用直接电影的纪实主义拍摄手法,以独立纪录片的制作方式,意在为观众展示出一个独特的生活体验,记录当今时代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导演:刘淼
《人形物语》
讲述了青年艺术家、人形师孙东旭在大学毕业后的两次迷茫与选择。在体会过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不易后,她通过读书、行走世界、不断涉猎新的专业领域,在人生旅途中追随自己的内心,以艺术设计为媒介,创作出一系列人偶作品致敬“陪伴”,向人们传达着美好的愿望。她用自己的经历向大家证明,在探索的道路上,人是孤独的,却不是孤立无援的。影片展现的虽然只是孙东旭一人,但她除了自身的“个性”,还具有和我们这群面临毕业、择业困惑的学生的“共性”。她在创业与寻找自我过程中付出的艰辛,迸发的勇敢和坚持,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跨出校门后的大学生的缩影。
——导演:于颖
《寻找阿翠》
《寻找阿翠》是一部探讨少年成长的短片,讲的是两个男孩共同寻找一只鸟的故事。
王太贤和刘小明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刘小明非常嫉妒王太贤有一个好妈妈,因为刘小明的母亲因为抑郁而死,父亲再婚,刘小明家庭富裕但并不幸福。王太贤拥有母亲的关爱,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幸福。刘小明一直有一个心事,就是母亲当年总跟他说一种鸟——翠鸟,两人在寻找这只鸟的过程中,发生过争吵和矛盾,但在故事的最后两个人的友谊更进了一步,重要的是他们彼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阿翠”,阿翠是一只鸟,更是爱,是自由,是希望,是青春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追寻的力量。
——导演:翟广田
《囚》
睡梦中的大学生绍明被同学老李叫醒,老李告诉绍明自己被困在 1 月 11号不断循环,并用事实说服了绍明。就在绍明和老李一筹莫展时,一通电话打了过来,老李却开始反常。在绍明的追问下,老李说出了自己埋藏许久的秘密:自己是帮孙老师倒卖实验药品的,而孙老师怀疑绍明实验数据中可能夹带了自己倒卖药品的证据,便要求老李偷偷删掉绍明的实验数据。忍着这个秘密煎熬了许久的老李决定改过自新,并帮助绍明从他的实验数据中剔除掉孙老师记录药品用量的数据,帮助绍明顺利毕业。殊不知,绍明的实验数据本就是直接盗取的孙老师的实验成果。绍明以为老李帮他重新整理了数据,孙老师也将万劫不复,这个秘密将永远成为过去无人知晓。但人在做天在看,第二天,绍明再度被老李叫醒,老李说着同样的话,绍明看了眼手机上的日历,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才是被囚禁在同一天的那个人。
——导演:田梓琛

《走时》
陈绍霖老人,现年 95 岁,江苏扬州人,少时前往上海修表学艺定居,1966年响应祖国号召支援三线建设,举家搬迁到西安,1985 年退休后在长安蝴蝶手表厂旁开了钟表修理店至今。
子女四散各地,其 20 多年一直独居在破产表厂的出租民房里,多年来的独居和修表生活已经成为生活常态。直到来自扬州的老乡前来修表,以及老人远居上海的大女儿想让老人回上海过年的两个事件重叠,才让老人起了回故乡看看的想法。最后,老人回城里儿子的家,经过了儿媳的同意,自行买票,独自坐车离开西安,回到家乡。
——导演:赵鹏宇

《古稀抬阁情》

本片的主人公陈范兴是一位年近 70 岁的古稀老人,他是当地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抬阁的传承人。从他十岁起便开始进行抬阁的学习、传承活动。六十多年的传承经历,让他对抬阁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极其深厚的感情。因此,本片的片名定为《古稀抬阁情》。抬阁是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当地的一种民俗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由孩童作为社会表演的主要对象,在游行队伍中,孩童们在高台上摆出各色造型,由众人抬着走街串巷,进行巡演。特色的表演形式中蕴含了当地的文化、历史、地域精神,极具文化意义。
——导演:王乾
《土耳其冰淇淋师》

阿卜杜拉是一个土耳其冰淇淋师,为了生计来到中国工作。然而,他是个比较传统的土耳其人,不太能适应其他国家的文化,尤其是来到中国后,由于语言不通又长时间生活在异国他乡,他感到很孤独。直到有了一个来自土耳其的新朋友——约瑟夫的出现,才使得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约瑟夫跟着他学习怎么做冰淇淋生意。约瑟夫是个年轻的 90 后,性格很开朗、活跃但也很懒散。由于约瑟夫毕业于中国的大学,会说中文,所以他在很多方面与阿卜杜拉都没有相似点。但对阿卜杜拉来说,这是他在远方唯一的朋友。片子的矛盾点之一便是体现在他们的性格方面,阿卜杜拉认识他之后很珍惜他,阿卜杜拉尝试想改变他,但是约瑟夫还是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或许是由于习以为常,阿卜杜拉并没有发现约瑟夫的到来渐渐地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在远方更幸福,让他习惯了在中国的生活。
——导演:白振国
《药》

本片讲述了一位枪杀情人的丈夫,在妻子的帮助下获得不在场证据的故事。但最终丈夫因为解不开心结出现幻觉,无药可救。
本片采用2个篇章方式结构影片,形成叙述的结构悬念,以开放式结局形成结局悬念,在视听语言上多采用主观视角形成信息悬念等手段,最终拍摄出电影悬念设置的实践之作。
——导演:张晨曦
《死之舞》
曾经作为一名宪兵、医生、企业家的潘明贵先生在经历了父亲自焚、企业由于意外无法上市、自己中风毫无意识、太太癌症离世,遗憾和错过这两个词语似乎成为了潘先生的人生代名词,但是这也导致了潘先生对于人生和死亡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对于太太的死亡是潘先生不能言说的痛,在选择了树葬的方式之后潘先生几乎天天都会抽出时间来去树葬园看望太太,潘先生表示自己去世之后也会选择这样的殡葬方式。在平日的生活中潘先生的生活轨迹非常单调,但是随着自己对于人生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对于太太死亡的慢慢释怀,潘先生开始看望了自己的“病友”周先生,并且邀请周先生前往自己的家中给周先生展示自己太太的照片以及绝笔日记,并且邀请周先生去自己的小店吃饭。与此同时潘先生也开始继续以“医生”的身份与癌症进行斗争,立志自己发明的药物可以治疗癌症来弥补自己失去妻子的遗憾和伤痛。新的生活即将开始,潘先生对于自己的变化也有所察觉,但是他自己仍在嘴硬,其实潘先生在屡次生活的打击下仍然选择继续站起来,是一件连他自己都惊喜万分的事情,新的一天要开始了,潘先生又骑着自己的电瓶车前往太太所在的树葬园区中....
——导演:李婧玮
《九个人的小学》
洛宁县下峪镇有一所特殊的小学,这所小学里只有一名老师和八位学生。这所小学的教育设备十分落后,仅有的只是两块黑板、一个讲台和三排破旧的桌椅。师资十分紧缺,交通也非常不便,一些孩子要走上半个小时才能到学校。这些孩子大多数父母都在外打工,跟着自己的祖父母生活。即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学生们也并没有表现出对于学习的倦怠。
纪录片《九个人的小学》将镜头对准这所小学,通过影像作为载体,向大众直观地展示他们生活与学习的真实状态。希望能够通过影片,表现出老师的坚守与学生的求知欲,传递高尚的人文风貌。
——导演:李珺瑶
《独影人》
本纪录片以西安小雁塔景区七十岁皮影老人刘银顺为拍摄主体,通过对刘银顺老人日常“皮影人”生活深入了解,以纪录片方式全面呈现“独影人”老人的艺术人生。刘银顺老人演出的皮影戏归属北路碗碗腔,目前老人所在戏班仅有五位老人搭班演出。令老人无比焦虑的是搭班的老伙伴们年龄越来越大,而他们的“手艺”却没有年轻人愿意传承。刘银顺的儿子与女儿,早年间他曾寄希望于子女们能继承自己的皮影手艺,但因“学皮影又不能养家糊口”,子女们都从事了别的行业。现在,刘银顺直言自己年纪大了,演不了多久,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自己就愿意免费教。老人的心愿就是能将北路碗碗腔皮影戏让更多的人知道,也能更久的留传下去,老人也一直在为北路碗碗腔皮影戏申报市级非遗而奔波。
——导演:李聪迎


《映山红》
本片的两位主要拍摄对象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参战老兵和建国后的“湘女”代表。这两位老人在片中表达出了革命热情、报国之志、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本片以“革命”与“爱情”为主题,通过两位老人日常生活中典型场景和典型活动的展示,为观众呈现暮年的“革命爱情”。同时,本片试图通过对二人革命热情、赤诚信仰、爱情理念的呈现,探寻特殊时代条件下的个体命运与历史真相。
——导演:王瑾雯

《陕西“土”娃》

该片的主人公白振国就是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的土耳其留学生。他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在西安留学的日子里,白振国还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的号召,努力为中国与土耳其文化交流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积极投身于各种文化交流的活动中,也会努力宣传社会正能量。这样一个具有着特殊性质的土耳其人,引发了我的思考与关注。在我看来,白振国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留学生,他的身上还肩负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该片用真实的事件记录下了白振国为中土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也向观众展示了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真实经历。
——导演:赵永鑫
撰稿:张晨曦
排版:张晨曦
责编:张晨曦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戏剧影视研习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25

帖子

500

积分

注册用户

积分
500
沙发
发表于 2019-6-12 11:41:45 | 只看该作者

赞一个关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